首页 资讯 正文

毕业季来自军队院校的报道:满怀信心到部队 满腔热血赴边疆

体育正文 220 0

毕业季来自军队院校的报道:满怀信心到部队 满腔热血赴边疆

毕业季来自军队院校的报道:满怀信心到部队 满腔热血赴边疆

新华社(xīnhuáshè)沈阳6月24日电 题:李(lǐ)志强:以匠心铸重器,以传承育新人 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于也童、刘艺淳 “一个人的贡献终究是有限的,只有传承(chuánchéng)下去(xiàqù),才能一代接着一代干,一代更比一代强。”作为中国航发黎明(límíng)公司发动机装配厂特级技能师,李志强(zhìqiáng)以匠心铸重器,以传承育新人,以自己的榜样力量,引领更多青年人志在霄汉、争当先进。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“皇冠上的明珠(míngzhū)”,一台先进航空发动机由数万个零件组成,零件材料特殊、形态各异,遍布(biànbù)周身(zhōushēn)的外部管路就如同血管。 1983年10月,退伍后的李志强被分配到黎明公司发动机装配厂总装班。初到(chūdào)装配车间,李志强被发动机外密密麻麻排布的管路、电缆“震”住了。“一(yī)开始根本看不懂,但是航空(hángkōng)发动机的质量关系着飞行员的生命安全,一点也(yě)马虎不得,我只能加倍努力,那时候经常点灯熬油地加班、学习(xuéxí)。”他说。 靠着严慎细实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韧劲,从“分不出首尾”到大致熟悉发动机情况,李志强只花了一年时间,比(bǐ)常人快一倍(yíbèi)。随后,他一步一个脚印,从一名装配“小白”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技术能手,总装(zǒngzhuāng)班也以(yǐ)李志强的名字命名为“李志强班”。 工作中,李志强总是不吝啬对徒弟(túdì)们的帮助,他将自己装配操作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,带动(dàidòng)班组职工共同学习(xuéxí)提高,通过采取个性培养、师徒(shītú)结对、技术互助、绝招共享等方法,培养了许多一专多能的“多面手”“全能型”人才。 图为李志强(中)和同事在交流(jiāoliú)工作(gōngzuò),拍摄于2023年。(受访者供图) 近年来,李(lǐ)志强和他的班组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,突破一个个装配难题,并将班组多年总结的创新方法汇编成册(chéngcè)。设计开发的“李志强锁片钳(qián)”“李志强锁刻刀”等(děng)几十项专用工具,在公司和行业内推广,反响良好。 累计实现工艺创新126项,自行(zìxíng)研制(yánzhì)工装工具312件,拉动各层次技术(jìshù)、生产骨干开展技术创新项目32项,申报发明专利50余项,先后解决科研装配技术难题52项……一连串数字背后,是李志强带领班组为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作出的积极(jījí)贡献。 如今,“李志强(zhìqiáng)班”62人全部为技能工人。10多年来,“李志强班”作为一个集体,将每一项任务都(dōu)当作一次考验,把工作做到最好。他们结合(jiéhé)每一个装配点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索(tànsuǒ)创新,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,持续开展精益改善活动。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在“李志强班”弘扬传承,一批新生力量脱颖而出、茁壮成长(zhuózhuàngchéngzhǎng)。 “李志强(zhìqiáng)班”现任班长温尚志是(shì)李志强的徒弟。自2006年参加工作(gōngzuò)以来,温尚志在李志强的指导下快速成长,先后被评为沈阳市创先创优先进个人、黎明公司劳动模范等。 2020年,温(wēn)尚志从(cóng)师父手中接过接力棒,成为“李志强班”班长,带领班组积极学习(xuéxí)掌握发动机装配(zhuāngpèi)技能,优化装配过程,改进工装(gōngzhuāng)工具,提升装配效率。“师父身上的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,潜移默化地激励着我。进了‘李志强班’,就要接好李志强的‘班’。”温尚志说。 近年来,黎明公司培育出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近180名劳动模范,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(gōngzuòshì)、劳模创新工作室。一支(yīzhī)支敢想敢做、富有活力的生力军逐渐成长起来,为(wèi)建设航空强国(qiángguó)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。 如今,62岁的(de)李志强(zhìqiáng)已离开生产一线,但他将(jiāng)工作重心转移到创新课题和人才培养上来,仍为航空发动机事业默默奉献。今年,他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。 “我(wǒ)非常庆幸处在航空发动机事业加速推进、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。”李(lǐ)志强说,“我要发挥自己的余热,帮助更多年轻人学技能、破瓶颈、创(chuàng)佳绩,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‘中国心’。”
毕业季来自军队院校的报道:满怀信心到部队 满腔热血赴边疆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